书架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古籍迷踪之银杏树下的残卷[第2页/共10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病在肺,根在肾,脾肾两虚则水泛为痰,非纯真止咳可治。”墨色淋漓的讲明旁,画着两味特别药材:银杏果煨胡桃,再加一味“雪水陈蜜”。怀瑾指尖抚过“陈蜜需埋井底三年”的小楷,俄然想起后院那口百大哥井,井沿石上的“精诚”二字,恰是曾祖父当年所刻。

陈松年的诊疗室兼书房里,博古架上的陶制药罐按五行方位摆列,墙角的青铜研钵还沾着昨日碾制的朱砂。头回随师父问诊,林砚之见他给巷口王婆婆诊脉时,三根手指在寸关尺上轻如蝶翼,忽而皱眉:"秋燥伤肺,却误用辛散之剂,当用麦冬竹叶汤润之。"说罢提笔在桑皮纸上写下药方,开端特地说明"灶心土煎水,取其收敛胃气",墨色浓淡间竟藏着《令媛方》的笔意。

亥时将尽,叶承天带着墨客来到银杏树下,将残剩的孢子埋入枯根旁的土中。“待你父亲病愈,每年腐败来此培土,”他在土中埋下块刻着药方的竹片,“百年后如有人挖到,便知紫芝虽隐,治法长存——这是我们给将来医者的信。”

父亲握笔的手顿了顿,腕间的翡翠镯子碰在砚台上,收回清泠的响。林砚之搁下羊毫,从雕花槅扇的镂空处望出去,见穿月白短打的郎中背着朱漆药箱,青布鞋底在青石板上敲出急雨般的节拍。药箱开应时,一股混着薄荷与石膏的清冽气味飘进书斋,勾得他想起客岁在仁济堂见过的清热散——陈伯说那是用三伏天采的芦根,配着寒山的石膏粉熬制的。

讲堂表里:

垂垂的,人们发明这位年青医士的药方总带着巧思:给卖炭翁开的咳嗽方里,特地用便宜的枇杷叶代替高贵的川贝;给产妇调配的生化汤,必让药铺把桃仁研成泥状,说如许"药力更易入血分"。他的诊脉室墙上挂着幅自书的条幅:"医道如舟,载的是豪门百姓;药柜似秤,称的是知己分量。"每当瞥见贫苦人揣着包好的药材千恩万谢,他总会想起杨木村那场疫情,想起溪水边腐臭的猪尸和患儿澄彻的眼睛——本来医者的仁心,向来不是悬壶济世的空名,而是蹲在灶台前看药汤翻滚的每一个晨昏,是把本身的袖口浸在药渍里,却让别人的生命抖擞出新的光彩。

光绪三年的梅雨季,金陵城的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亮,雨丝斜斜地穿过飞檐,在药铺的朱漆门楣上织成珠帘。八岁的林砚之蹲在门槛内侧,布鞋尖悬在潮湿的砖面上,恐怕沾湿了父亲新做的青布袜——他本是替父亲来“仁济堂”取治咳疾的紫苏,却被前院晒药场上的气象勾住了魂。

月余后,旱情未止,可胸痹之症却垂垂消褪。有人发明,书院银杏树下的苔藓竟在干旱中萌发新绿,好像紫芝的纹路伸展。林砚之在《云台医案》中记下此案时,特地画了株简化的紫芝,中间注着:"世无恒有之物,却有恒在之心。昔吾祖跪祈于此,今吾复跪而悟:医道之妙,不在珍稀药材,而在临症时那'灵光一闪'——此灵光者,非天赐,乃心修也。"

晒场角落的樟木箱“吱呀”翻开,陈伯捧出一摞泛黄的桑皮纸,上面用蝇头小楷记取收晒日期:“三月三采的柏叶要阴干,端五的艾需得中午割,霜降后的松果才够火候。”纸页翻动时,有藐小的碎屑落在林砚之手背上,他俄然发明每张纸的边角都画着小图案:晒干的陈皮旁画着裂开的橘子,炒过的白术边描着戴斗笠的药农——本来药材的故事,都藏在这些歪歪扭扭的画里。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

相关阅读: 焊花耀青春    沧月・听雪楼(共3册)    恶魔甜心:拽少爷,让一让    混元人道    重生之红毯女王    傻女狂妃,这个太子我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