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斗笠下的青紫手[第1页/共11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暮色漫进医馆时,叶承天已将当归须研成细末,调以黄酒、生姜汁,敷在患者的合谷、劳宫穴。药膏的温热透过皮肤渗入,须根的细绒与手部的汗孔构成奥妙的共振,恍若给冻僵的指节织了件金丝甲。窗外的山道在暮色中只剩恍惚的表面,却有几簇当归的嫩芽在背阴崖凝着白霜,与医馆内的药香遥相照应。

木门“吱呀”推开的声响惊落了檐角的冰棱,挟着满山清冽的寒气涌进个背着鹿皮药囊的行者,囊口暴露的红景天根茎沾着背阴崖的石屑,新采的当归叶片上还凝着未化的霜晶——那是发展在石缝间的“云台当归”,根茎的“马尾纹”比朝阳坡的更深更密,恰与行者掌心的老茧构成奇妙的照应。“叶大夫,”行者翻开鹿皮,暴露几株带血斑的红景天,“背阴崖的红景天发新芽了,您看这肉质茎,竟和当归的须根缠在一处发展。”

晌午的药园笼着层薄纱般的雪雾,松针上的雪粒簌簌滚落,在当归的三出复叶上碎成细钻。阿林蹲在篱笆边,指尖抚过当归根茎的“马尾纹”,油润的触感顺着指腹传来,纹路深处排泄的虎魄色油脂,竟在雪光中凝成藐小的虹,与叶片上的雪粒相映成趣。

写到“生姜皮散表寒”时,陶罐里的“霜打生姜”俄然在影象里闪现:表皮的盐霜呈六边形结晶,恰合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姜肉在高温中却温润如暖玉。叶承天记得生姜皮入水时的轻响,与松针雪落入陶罐的“叮”声相映成趣,那是表寒与里虚的和解,是辛散与温补的共鸣:“生姜皮凝小雪之霜,专祛肌表寒湿,”他提笔疾书,“其辛散走表,如尖兵巡边,与归身之守中,成‘表里双调’之势。”

煎药的陶罐煨在枣木火上,叶承天却不取山泉,独独偏疼松针承的初雪——那些未枯的松针如天然的滤器,将小雪的初雪聚成晶莹的滴,落入陶罐时收回清越的“叮”声,与当归段入水时的“滋啦”声相映成趣。“松针属木,雪水属水,”他投入半片酒炙的红花,殷红的花瓣在沸水中伸展,竟与手少阴心经的走向重合,“木能生火,水能润金,红花借酒力行血,松针雪引药入络,此乃‘阴中求阳,血得温行’的玄机。”

临走时,他在采药女的竹篓里放了株带根的“红景天”——根茎上的红色纹路竟与人体血管漫衍分歧:“红景天得云台雪气,能替您挡住崖窝的阴寒,种在背阴坡,伞状花序能保护血脉。”采药女摸着红景天根,发明纹路的粗细窜改恰与她青紫手指的规复程度相合,恍悟医者早已将药方藏在草木的发展暗码中。

阿林靠近细看,发明每片小叶的锯齿边沿竟对应动手三阴经的井穴,叶片后背的绒毛在雪粒重压下仍然保持着向心的弧度:“您看这马尾纹,”叶承天用银针轻挑根茎的须根,细绒在雪光中闪现出十二道分支,“小雪前的当归,须根比霜降时多出三成,每道细须都沿着十二经的走向发展——拇指须根连肺经,食指须根接大肠经,小指须根隐现心经的微光,这是草木在寒地里练出的通脉术。”

叶承天切开另一段当归,断面的“血”字在阳光中愈发清楚,红珠折射出的光,映得采药女的鬓角如染朝露。“您看这汁液,”他用银针轻点红珠,珠体竟顺着她的掌纹活动,沿动手阳明大肠经的走向伸展,“小雪的当归,把秋阳的热、腐叶的温、初雪的润全熬进了这滴汁里,既能补营血之虚,又能破血痹之寒。”说着将当归断面贴在她的合谷穴,木质的温热与掌心的头绪相触,竟似老友相逢般符合。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

相关阅读: 一品道门    重生之迈克尔比斯利    校花之高手无敌    太监有喜:皇上,求放过!    腾龙噬空    崛起在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