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13页/共19页]
胡适的话,即便现在看,也根基是合适究竟的。可惜的是,即便明天,另有很多文学史家,仍视鲁迅的散文为独一正道,用心贬低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等人的散文成绩,这恐怕不是审美的偏差,而是鲁迅独大的政治认识在作怪。
这证明他老先生的救亡主张和对于当局的态度,是一贯的而非支节的,是必至的而非偶发的。
本节专门先容集清末状元、民国时共产党员两重身份的章门传怪杰物吴承仕。
吴承仕此信,并不慷慨激昂,也不露锋利锋芒,但于雍容、自傲之襟怀间,有一股凛然正气。恰与杨立奎之恶妻骂街式的惨白风趣之腔构成激烈反差。正气者自正,邪气者自惭。杨立奎究竟是甚么人,说他是反动传授,少有确实之据,此处未几论。
胡适在文中,为热河大溃败总结出五个启事,此中有“张学良应负绝大的任务”,胡适以为,张学良将军自从民国十七年(1928)以来卖力东北四省军政全权,第二年又当了华北军政魁首。东三省、热河省,都是由他送给日本人的。他“本身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负此大任而偏要恋栈,贻误国度”;又庇护汤玉麟,放纵他祸害群众,就义地盘;汤玉麟驻热河时,不做筹办;机会已急,不亲赴火线督师,今又不引咎自谴。胡适同时指出:“汤玉麟的任务应由张学良担当,张学良的任务起码有一大部分是应由中心当局担当的。”
人们当然不会健忘,周作人在老友李大钊就义时震惊、哀思的景象。当《顺天时报》颁发文章肆意向李大钊的英魂大泼污水时,周作人气愤了,持续颁发《偶感》《日本人的美意》等文,保卫李大钊的一世英名,说他是“以身殉主义”的高风亮节之人。文章正气凛然。周作人还与胡适等人庇护李大钊遗孀、遗孤,心中还惦记取李大钊文集的出版。
1月7日,周作人写信给胡适,“规箴良言”:“鄙意对于国事、社会、门生诸方面,我们现在能够不谈或少管,此即弟两三年前劝兄勿办《独立批评》的意义。”胡适于9日复周作人的长信表示,本身一贯的人生哲学、欲罢不能的责肆认识,是不会窜改的。“老兄定笑我痴迷不悟吧”,予以婉拒。
周作人是体贴社会,触及时势和政局的。
此信对百姓党不抵当即将华北拱手让给日本的丑行,表示了讽刺和攻讦。
读周作人上面的笔墨,还是可见到新文明活动以来文人身上的暖和缓朴拙。
我们和我们子孙来这里凭吊还礼的,
俄然全被云遮了,待到云开是几时!
1933年3月初,东风如刀,残雪未融。一百二十八个日本鬼子,仰仗四辆铁甲车,一个日夜长驱五十英里,冲进承德,中国守军汤玉麟部有十几万军队,却闻风丧胆,仓促败退到长城以内。六十万平方千米的热河省大地,十天内便被日寇侵犯。天下为之震惊。
先生慈鉴,手谕敬悉,旭初瞩望之殷,劝勉之切,唯有感激,暑假今后,自当南下。私冀时奉明诲,俾免陨越。如或国难日深,中枢颠陨,托命何所,当不成知,则戋戋约言,又不敷道矣。
“硁硁自守之节,老而弥笃”
周作人在“苦雨斋”,也并未与外界隔断,他经常会与文学界所谓的“京派”圈子保持联络。查1934年9月22日周作人的日记,有如许的记录,午往丰泽园赴《至公报·文艺副刊》之招宴,到者杨金甫、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郑振铎、沈从文等。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