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1页/共19页]
平平闲适的境地周作人是尽力寻求了,但终究也没有修行到火候,以沉湎告终。
“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多数有烦躁心态,文明也带一股烦躁之气。而周作人等人寻求的平平闲适之气,即胡适所说的“淡远”“平和”之气,绝非是一种对实际回避,而是一种超出,一种对实际更复苏的掌控。即便从品德、事功角度去看,闲适淡远的境地也是表现着随缘任运的明智和“以物观物”的聪明。
1933年2月,因一份控告北平军分会监狱酷刑虐待犯人才料的真伪题目,胡适与民权保障联盟总部产生冲突,抵触深化,最后离开联盟。离1月30日民权保障联盟北平分会建立,胡适出任执委会主席,次日与分会会员杨杏佛、成平(成舍我)还一起观光北平三监狱,才没几日。
胡适在主战题目上是低调的,但战端一开,他又是主张果断抗战的,并主张耐久战,通过全民抗战完成民族的自我救赎。
先生慈鉴,手谕敬悉,旭初瞩望之殷,劝勉之切,唯有感激,暑假今后,自当南下。私冀时奉明诲,俾免陨越。如或国难日深,中枢颠陨,托命何所,当不成知,则戋戋约言,又不敷道矣。
在“三一八”殉难者悲悼会上,周作人也来送那些并不了解的年青人,他献的挽联曰:
1931年,吴承仕先生聘请太炎生生来讲学,真可谓前呼后拥,老先生端坐讲台,弟子检斋(即吴承仕)、玄同、逖先、幼渔、兼士等垂手分立摆布,太炎先生口操浙语口若悬河报告,玄同先生以国语翻译,检斋先生帮忙板书,一讲数小时,这些常日在我们青年眼中的权威名传授,却始终毕恭毕敬,站着不敢有怠。足见当时师之尊、弟之敬的程度,至今仍传为嘉话。
躲在“苦雨斋”里,孤单着,但又不是“谈风月讲兴趣”,那无能甚么呢?作为“五四”那代人且为骨干的周作人,不体贴政局、不触及时势是不成能的。
我们感受着预报暴风雨到来的低气压,感觉章太炎先生的定见,当“救国”“祸国”两词能够随人播弄的现阶段,尤有严峻的意义……
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租界病逝。上海公众为他停止了昌大的祭奠活动。百姓党中心党部收回“训令”,必定鲁迅在五四活动时倡导口语、创作小说的进献,对他窜改成右翼作家,表示可惜。并“绝对制止”刊载“无谓恭维文章,操纵死者大肆煽动”。
1937年春,张友渔、吴承仕、张申府等进步传授,经研讨决定,构造新发蒙学会。吴承仕被推举草拟《新发蒙学会宣言》。不久,吴承仕拟就了宣言,提出新发蒙学会旨在“唤醒比较多的知识分子,成为期间改新的中间力量……争夺当前的民族束缚的胜利”。很明显,吴承仕遭到右翼作家活动的影响,在党的唆使下,力求走在期间潮流的前头,争夺更多知识分子插手到民族束缚活动中来,故有此举。
鲁迅若听到欧内斯特·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感言,会如何想呢?海明威说: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以后,必有达人。
海明威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能够让我们重新核阅周氏兄弟。
胡适以为,日本现在欲亡中国,而筹办大肆侵犯,是中日两国千年汗青不幸的一段,但“雾散云开自偶然”,汗青总会有中日两国划一友爱的光亮前程。出于对日本群众险恶前程的担忧与可惜,胡适在《敬告日本百姓》一文中忠告日本“绝壁勒马”,放下屠刀。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