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韬——学治国用人之道 (2)[第2页/共4页]
文王曰:“古之贤圣,可得闻乎?”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国务第三:驭民如父母之爱子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一治一乱。以是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窜改天然乎?”
太公曰:“爱民罢了。”
⑦藜藿(huò):野生精致的菜蔬。
太公说:“要使公众获得好处而不侵害他们,使公众获得好收成而不担搁他们的农时,让公众好好保存而不残害他们,赐与公众实惠而不向他们打劫,让公众欢愉地糊口而不给他们带来磨难,让公众高兴而不让他们发怒。”
文王问太公说:“我很想听听管理国度的关头,要想国君高贵百姓安宁,应当如何做呢?”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②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恰当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温饱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奖惩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所谓盈虚,本意为表示满缺的程度词语,“盈”即充满,“虚”即空虚,“盈虚”在这里又引申为盛衰之意。“盈虚”这一节说了然国度的治乱兴衰,在于国君的贤明与否,而不是由天命决定的。如果国君贤明,就会“国安而民治”,反之则会“国危而民乱”。文章还以帝尧为例,论证要达到“国安而民治”的目标,身为国君必须做到轻徭薄赋、嘉奖农桑、赏功罚罪、糊口简朴、存养孤苦等。夏朝的灭亡和商朝的建立就是这一结论的最好例证。
④垩(è):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处意为粉刷。
恰是因为有了这类理念的指导,李嘉诚才气把本身的企业越做越大。他信赖只要让员工参与出去,与员工保持杰出的相同,在企业内部构成由上而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运转机制,便能够实现真正的办理。“君圣贤,则国安而民治。”对于一个国度而言,这句话有实际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任何一个构造而言,这句话也有着非常无益的鉴戒意义。
贤明的办理和杰出的相同办理能够让部属和带领同心合力。李嘉诚以为,言行分歧、高低一心的个人才气缔造出杰出的发卖事迹和合作上风。如果不能高低同心,那么全部企业就会士气降落,员工见异思迁,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团体表示和事迹。如果想留住优良的员工,并且让公司广进贤才,就需求缔造一个开放、合作、信赖的事情环境。在一次行政集会上,李嘉诚两分钟以内就批准了一个部属所提出的建议。“全天下没有一个行政职员能那么快获得总裁的批准。”李嘉诚本身打趣地说。他是个开通的带领者,对待部属非常驯良,很罕用上对下那种号令的口气,对于部属的建议,他会细心研讨。如果建议有效,他会很快采取和承认。部属在给他提出定见的时候,没有涓滴压力,大师谈得相称镇静。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精确的观点会被他采取,从而制止了很多弊端的决策。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