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求援[第2页/共2页]
对此王凌非常不平,颇多微词。
固然说屡战屡败,但孙权进取中原之心一向未死,只是蜀国自从诸葛亮死了以后,休生养息,再无发兵的动机了,吴国这边独木难支,没有合适的机遇,天然也不敢轻举妄动。
吴魏之间的战役,比来的一次距现在也有六年多的时候了,吴嘉禾三年,魏青龙二年,也就是诸葛亮星殒五丈原的那一年,孙权曾亲率雄师,想拨除魏国在淮南新立的那颗钉子合肥新城。
丁谧当即反对,以为吴国进犯不过是癣疥之忧,底子就无需小题高文,单凭征东将军王凌和扬州刺史孙礼,就足以击退吴国的打击了,又何需朝廷派兵前去。
王凌兵少于全琮,战倒霉,只得屯兵于芍坡之北,等候孙礼从合肥来援。但孙礼倒是姗姗来迟,被吴将张休阻于芍陂东。王凌等不到援兵,只好撤回寿春。全琮乘胜而进,围攻寿春,王凌只得向朝廷求援。
王凌年善于司马懿,暮年经历与司马懿也颇多类似之处,不过到了明帝一朝时,司马懿的升迁仿佛要快于王凌,当司马懿代替曹真成为西线最高统帅之时,王凌还在扬州刺史的位置上苦熬着。司马懿耗死诸葛亮,大破公孙渊,功劳卓著,位极人臣,王凌仍然还在东南战线上打秋风,此中一段时候还混到了豫州当刺史,在宦途上天然被司马懿狠狠地甩了一大截子。
直到曹叡驾崩曹芳即位曹爽掌权以后,王凌这才被加以重用,晋升为征东将军兼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了东南战区的一把手。
对于此次的北伐得胜,孙权一向是耿耿于怀的,实在此次北伐是东吴一次最好的机遇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在陇西拖住了魏国的主力,孙权想着趁虚而入,一举拿下淮南,与诸葛亮共同,同谋中原。
而都督的人选,蒋济保举的是司马懿,毕竟在朝诸将当中,谁也没有司马懿的资格高,西拒蜀国,南退东吴,北征辽东,司马懿是军功赫赫,论经历,无人可出其右。
这也是吴国最大的一次用兵范围了,孙权率雄师十余万亲征,除了一起主攻合肥新城以外,孙权还派出两路人马来管束魏军,一起由陆逊、诸葛瑾率领一万余人进入江夏、沔口,进指襄阳;另一起由将军孙韶、张承带领进入淮河,直指广陵、淮阴。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