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中国哲学简史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名家(1)[第1页/共3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无厚不成积也,其大千里。”这是说,大、小之为大、小,只是相对的。没有厚度的东西,不成能成为厚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它能够叫做“小”。但是,多少学中抱负的“面”,固然无厚,却同时能够很长很宽。在这个意义上,它能够叫做“大”。

惠施(鼎盛期公元前350年至前260年)是宋国(在今河南省)人。我们晓得,他曾任魏惠王的相,以其学问大而闻名。他的著作不幸失传了,《庄子·天下》保存有惠施的“十事”,我们所晓得的惠施的思惟,仅只是今后“十事”推演出来的。

《韩非子》又奉告我们:“坚白、无厚之辞章,而宪令之法息。”(《问辩》)上面我们将看到,“坚白”是公孙龙的学说,“无厚”是惠施的学说。

《吕氏春秋》另有个故事,说是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眷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眷就找邓析出主张。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张。邓析又答复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见《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名家”这个称呼,译成英文时,偶然译作sophists(抵赖家),偶然译作logicians(逻辑家)或dialecticians(辩证家)。名家与抵赖家、逻辑家、辩证家有些不异,这是究竟;但是他们并不完整不异,这更是究竟。为了制止混乱,最好是按字面翻译为the School of Names。如许翻译,也能够提示西方人重视中国哲学会商的一个首要题目,即“名”、“实”的干系题目。

这个故事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很大,河伯(即河伯)欣然自喜,逆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他在那边遇见了北海若(即海神),才第一次熟谙到,他的河固然大,但是比起海来,实在太小了。他以极其赞叹恋慕的表情同北海若说话,但是北海若对他说,他北海若本身在六合之间,真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粒秭米。以是只能说他是“小”,不能说他是“大”。说到这里,河伯问北海若说:“但是吾大六合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否。……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得意也。由此观之,又何故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故知六合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他接着下定义,说最小“无形”,最大“不成围”。至大、至小的这类定义与惠施所下的很类似。

关于桓团,我们别无所知。关于邓析,我们晓得他是当时闻名的讼师,他的著作今已失传,题作“邓析子”的书是伪书。《吕氏春秋》说:“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成胜数。以非为是,所觉得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成日变。”(《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从这些故事我们能够看出,惠施、公孙龙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当时的法律活动有关。公孙龙对于秦赵之约的解释,确切是完整遵循邓析的精力。《韩非子》以为,这两小我有关法律的“言”,结果很坏,像邓析的一样坏。韩非本人是法家,竟然反对源出讼师的名家的“词”,觉得它粉碎法律,这或许令人奇特。但是在第十四章中我们就会明白,韩非及其他法家实在都是政治家,并不是法学家。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

相关阅读: 重生之最强鬼修    情深不自知    帝女难驯:逆天长公主    古今平    仙域无双    食戟之神级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