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医者非仁爱之人不可托[第1页/共2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喜好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师保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申时初刻,暮鼓自庙后钟楼沉沉撞出,十八声反响震得檐角铜铃碎响如落星。叶承天手捧祭器的指尖微颤,青布道袍的下摆掠过回廊砖缝里新冒的柴胡芽——砖面上《本草图经》的阴刻图谱已被光阴磨得浅淡,却仍能辨出冬凌草锯齿状的叶片,恰是庙后药圃里现在开得乌黑的那味“破关键、散瘤疾”的太行神草。

大殿玄仪:

心香一瓣

“亚献——”张道长的长号声惊起梁间燕巢,十二名道童捧着药幡鱼贯而入,幡面上绣着的当归、防风、远志等药草,在气流中伸展如活物。叶承天解开布包,家传的九银针在樟木箱里泛着温润银光,针柄云雷纹与泥像衣纹上的暗纹竟模糊相契。他记得太奶奶曾说,这套针是光绪年间同仁堂老药工用太行山的陨铁所制,针尖能吸住细发,至今锋锐如新。

当银针悄悄刺出神门穴,叶承天俄然闻声极轻的“咔嗒”声——不是来自本身的指下,而是泥像手中的冬凌草茎,竟在烛火中颤落一片枯叶。他喉头一热,想开初入医门时,导师在《大医精诚》抄本上圈点的“见彼忧?,若己有之”八字。第二针落向合谷,手腕俄然传来一阵暖意,仿佛有双无形的手在改正他的角度——那是《令媛方》里“凡针灸之法,先须治神”的千年反响。

张道长手中的带路灯笼晃出暖黄光晕,将两人影子投在西墙“地天泰”碑上。碑身贯穿的方孔圆洞恰与西沉的日头相契,半轮金乌嵌在孔洞中心,恍若六合在此处打了个绳结:方孔意味地之厚德,圆孔寄意天之圆融,泰卦“地天交而万物通”的古意,竟在这顷刻化作可触的光影把戏。叶承天俄然记起《令媛方》序中“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的医者寻求,指尖不自发抚过碑额处恍惚的“贞观年造”刻痕——千年前的工匠,是否也怀揣着让医道与天道同辉的心愿?

分开大殿时,叶承天特地绕到泥像背后。只见衣纹褶皱间刻着精密的药方,虽经千年风化,仍能辨出“治消渴方:天花粉、麦冬、怀地黄”的笔迹——恰是焦作本地药材的配伍。他俄然明白,所谓“心香一瓣”,向来不是虚无的祷祝,而是将每味药材的性味、每个穴位的触感、每次煎药的火候,都化作对生命的虔诚叩问。当当代人的银针与千年前的药草在光阴中相遇,医道的香火,便在这一呼一吸间,续上了从未断绝的命脉。

供桌上的青瓷盏已按“天三生水,地八成之”的方位摆好。叶承天先将晨露浸泡的怀菊花瓣撒入第一盏,金黄的碎瓣在药王井水中旋出太极纹——这是敬奉给“药王”的茶饮,取《令媛食治》中“菊花,久服利血气”之意;第二盏盛着未时新煎的“五加皮酒”,酒液映着殿顶藻井的星图,暗合孙思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治则;第三盏倒是空的,杯底用朱砂绘着小小的药篓——那是留给天下尚未被霸占的病症,正如《令媛方》永久开放的册页,等候后代医者续写。

穿过三重斗拱撑起的殿门,药天孙思邈的泥像在阴暗中渐次显影:道袍下摆翻卷如太行云海,左手《令媛方》的册页仿佛正被无形的山风吹动,右手拈着的冬凌草茎秆上,竟凝着一滴永不干枯的树脂,在烛火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叶承天俄然想起处所志载,孙思邈当年在焦作采药时,恰是用冬凌草治好了满山百姓的喉疾,这尊泥像的手势,原是定格了医圣拈草问病的永久刹时。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

相关阅读: 秦关汉月    都市至尊高手    赤脚村医    黑暗末日系统    我的撕婚时代    波动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