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粹精》译文[第1页/共6页]
凡稻刈获以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成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不成退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小米是如许加工的:扬净后获得实粒,舂后获得小米,磨后获得小米粉。撤除风扬、车扇两法外,另有一种簸法。簸法是用蔑条编成圆盘,把谷子铺在上面,均匀地扬簸。轻的扬到前面,就从箕口丢弃地下。重的留在前面,那就是饱满的实粒了。小米加工用的舂、磨、扬、播等东西,已经胪陈于《攻稻》《攻麦》两节中。只是小碾这个东西,在《攻稻》《攻麦》两章节没有谈到。北方加工小米,在家里安设一个石墩,中间高,四边低,边沿不开槽。碾石是长圆形的,仿佛牛拉的石磙子,两端插上木柄。碾时,把谷子铺在墩上,妇女两人面劈面,相互用手交代碾柄来碾压。米落到碾的边沿时,就顺手用小扫帚扫出来。家里有了这类东西,就用不着杵臼了。
【原文】
稻谷用砻磨过今后,要用风车扇去糠秕,然后再倒进筛子里团团筛过,未破壳的稻谷便浮到筛面上来,再倒入砻中停止加工。大的筛子周长五尺,小的筛子周长约为大筛的一半。大筛的中间略微隆起,供强健的劳动力利用;小筛的边高只要二寸,中间微凸,供妇女儿童利用。
【注释】
凡攻治小米,扬得实在,舂得其精,磨得其粹。风扬、车扇而外,簸法生焉。其法篾织为圆盘,铺米此中,挤匀扬播①。轻者居前,簸弃地下;重者在后,嘉实存焉。凡小米舂、磨、扬、播制器,已详《稻》《麦》当中。惟小碾一制在《稻》《麦》以外。北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中高边下,边沿不开槽。铺米墩上,妇子两人相向,接办而碾之。其碾石圆长如牛赶石,而两端插木柄。米堕边时,顺手以小彗②上。家有此具,杵臼竟悬③地。
①九穰(ránɡ)一秕:十个谷壳中九个饱满,一个空瘪。
【译文】
凡小麦既扬以后,以水淘洗尘垢净尽,又复晒干,然后入磨。凡小麦有紫、黄二种,紫胜于黄。凡佳者每石得面一百二十斤,劣者损三分之一也。
用牛拉石磙在晒场上压稻谷,要比手工摔打省力三倍。但是留着当稻种的稻谷,恐怕被磨掉庇护谷胚的壳尖而使种子抽芽率减弱,是以南边莳植水稻较多的人家,大部分稻谷都是用牛力脱粒,但是留为种子的稻谷就宁肯在石板上摔打脱粒。
稻子收割以后,就要停止脱粒。脱粒的体例中,用手握稻秆摔打来脱粒的约占一半,把稻子铺在晒场上,用牛拉石磙停止脱粒的也占一半。手工脱粒是手握稻秆在木桶上或石板上摔打。稻子收成的时候,如果赶上多雨少晴的气候,稻田和稻谷都很潮湿,不能把稻子收到晒场上去脱粒时,就用木桶在田间当场脱粒。如果赶上好天稻子也很干,利用石板脱粒也就很便利了。
①粹精:《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此处言粮食之加工,使其更加纯粹。
⑤舂、磨不及麻,硙碾不及菽:芝麻不消舂、磨,豆子不消硙碾。
宋先生讲过:天然界中发展的各种谷物赡养了人,五谷中精华和夸姣的部分,都包藏在如同金黄外套的谷壳下,带有《易经》中所说的“黄裳”,有美在此中的意味。稻谷以糠皮作为甲壳,麦子用麸皮当作外套,粟、粱、黍、稷都如同埋没在毛羽当中。通过扬簸和碾磨等工序将谷物去壳、加工成米和面,这些体例对于人们莫非永久是一种奥妙吗?讲究饮食滋味的人们,都但愿粮食加工得越精彩越好。靠着杵臼的利用,人们处理谷物加工的题目而带来了庞大的便当,这大抵是遭到了《易经》中“小过”一卦的卦意的启迪吧。发明这一系列体例的人,莫非不是仰仗人类的超凡才干而只是凭奥秘的天意吗?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