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失守两道防线[第2页/共4页]
建安五年(200)2月,袁军兵指黎阳,曹军稍作抵当后敏捷撤到黄河以南。袁绍占据黎阳,临时以此为基地停止休整,进一步集结军队,同时派部将颜良为先遣军,度过黄河进犯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但是这项决定却遭到了沮授的反对:“颜良这小我生性偏狭,固然勇猛,但不能独立担负大任。”
前两道防地目标是迟滞仇敌的打击,挫败其锐气,而曹军主力都收缩在官渡一带。在第一道防地黎阳,曹军只要一小部分人马;在第二道防地上,守延津的是于禁,手里也只要2000人,守白马的是东郡太守刘延,人马也未几。
鉴于东部戍守的亏弱,曹操不敢向东撤,但他也不敢等闲撤向南面的官渡,那样正面的压力太大,弄不好就轻易被袁军一鼓作气来其中间冲破。曹操做出了一项大胆决定,他亲身带领白马的人马沿黄河向西撤,并且带上统统辎重和白马一带的老百姓。
从史乘记录来看,此战是曹操缔造的一个如神话般的典范战例,不但以一抵十,并且打得安闲不迫,在敌众我寡的环境下,一开端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打得不慌不忙,相称安闲,这极不轻易。比拟而言,文丑、刘备程度也太差了,文丑空负浮名,刘备也愧为一名老甲士,在上风较着的环境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打乱了袁绍的团体布局,说他们终究影响到官渡决斗的胜负也不过分。
如果上面两种环境呈现,对曹军来讲成果都是白马丧失,曹军大败。但是曹操当真考虑了荀攸的建议,他必定也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实际环境,在这类环境下如果中规中矩地跟仇敌打正面战,必定会处于下风。用兵之法,奇正相辅,特别在被动的环境下,出奇才气制胜。
袁绍丢了面子,大怒之下号令主力当即渡河,此举又遭到沮授的反对,沮授以为:“曹军不但人数不如我们,并且他们的后勤保障也不如我们。仇敌想急战,而缓战对我们更无益。精确的做法应当是打耐久战,把战事拖长。”沮授的建议有必然事理,兵戈不但拼人马数量,还要拼经济气力,有北方四个州做后盾,袁绍的经济气力是曹操所不能比的。
邺县与许县两地间直线间隔约500里,中间隔着黄河、汴水等河道,沿线有黎阳、白马、延津、官渡等计谋要地。
但袁绍的耐烦已经用完,毫不客气地把沮授的定见采纳。
仗还没打起来,身居要职的沮授已经到处漫衍“亡国论”,袁绍非常讨厌,沮授在冀州的影响力让袁绍不至于当即有所发难,但对沮授的信赖大为降落。以是,当沮授对于首要的人事安排再指手画脚之时,袁绍出于对沮授垂垂生出的恶感,想都没想就采纳了。
当然曹操这项打算也有很大风险,那就是袁绍变得聪明起来,他不向西追,而直接进军正火线的官渡。但曹操对袁绍太体味了,他们自青年期间便了解、相惜,现在在疆场上相见,曹操晓得表情傲岸的袁绍首战挫败后急于抨击的表情,以是只带600人亲身当钓饵,把袁军主力吸引到延津一带,集合上风兵力敏捷将其毁灭。
刘备插手了追击曹操的行动,固然他的军职很高,但这个行动应当以文丑为主,刘备和部下只是唱副角。刘备现在手里多少有一些气力,但人马不会太多,这是他投奔袁绍后的初次行动,袁绍能够鉴于刘备和曹操打过很多交道,对曹操比较体味,以是做出如许的安排。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