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无相分第九[第2页/共2页]
乐阿兰那行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你以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动机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本文论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统统相,便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为喻,废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阿罗汉:
「须菩提!你以为阿那含能有如许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无诤三昧:
华语「不来」或「不还」,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或不再还于欲界也。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第7、八品思惑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阿那含:
「不会的,佛陀!为甚么?阿那含的意义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今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用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以是才名为不来。以是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别离。是以,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另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成以称为阿那含。」
*前三果,都叫作「果」,为甚么到阿罗汉,不称为「果」而称作「道」?因为前面三果罗汉另有学位;就是还要修学,还未达到最高境地。而无学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已证到般若、有为的真谛。他这个「道」已与「觉道」、「佛道」附近了,以是不消「果」来讲。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动机?『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甚么原因呢?斯陀含的意义是一来往,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究竟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有为真如之理,在这有为真如之理上,那有来往之相呢?因为他已无来往之相,以是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