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顺利过关[第2页/共3页]
接着就是承题。
孙淡瞥见张知县接过卷子以后看了几眼,便微微一皱眉。
这副书法在后代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孙淡当初不知临摹了多少遍,现在故意在张知县面前夸耀,也不藏拙,提笔就是两行淋漓的大字。
这下孙淡也不藏拙,顾不得用刚正端庄的馆阁体,提笔就是行云流水普通的苏轼《寒食贴》。
张知县心中大为不悦,暗想,本来是来这里取暖的。这李梅亭教出来的门生一个个脸孔可爱,文章一无是处。批阅他们的卷子的确就是一种折磨。这北方的士子学童公然木讷,写出来的东西没甚灵气。
这一行字比先前的苏东坡《寒食贴》更合张知县情意,只看了两字,就轻叹一声:“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笔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但是米颠笔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梅亭先生预先给学童们灌输的文章做法同孙淡之前抄的那篇清朝人黄洪宪的八股文有些近似,古板沉闷,却能得高分。
孙淡心中暗笑,孙浩是甚么水准贰心中最是清楚,草包一个。不过,这两个题目拼的就是记性,看他对根本知识的把握程度。再说,这两个题目在之前李梅亭已让孙浩他们做过几次,应当都已经能背下来了。
孙淡提起笔又在纸上写下一行字:“无后代之名,贤人之所忧也。”
张知县敬爱孙淡的才华,对孙淡的无礼也不放在心上,又想到他才发蒙不过一个多月,竟能写出如此好字好文章,心中震惊:平凡人要写出如此好字,不晓得要下多少苦功,临摹多少名家法帖。孙府天然不缺名家真迹,可朝夕揣摩。但一月竟能识字成文,笔下沟壑自成,却只能用天赋二字描述。
他小声道:“禀大人,门生感觉这题目不难,半晌就能作完。只不过,现在时候尚早。现在若交卷出场,门生也没处所可去。内里天寒地冻,还不如呆在考场以内来得和缓。”
“恰是米元章的字。”孙淡点点头,这一走神,最后一个“也”字那一撇却因为墨迹已干,俄然断而不连。
这下,张知县只感觉心中空落落非常难受,禁不住道:“可惜,可惜。比方力士使千斤锤,这一锤子下去,却落到虚处,遗憾了!”
孙浩这么快交卷不但出乎孙淡的料想,也让张知县一惊。
当然,孙家后辈的文章干瘪古板还是让张知县眉头舒展,显得很不耐烦。
看到张知县不耐烦的神采,孙淡心中不觉宛尔,有甚么样的教员天然有甚么样的门生。李先生是个测验狂,招考教诲体制所制造出来的怪物,你别希冀到能培养出才子才子风liu儒生。
一想到这些,张知县心中就有些窝火:“孙淡,你顿时测验作题。先前李先生还在我面前说你是个可贵的人才,本县明天就站在你身边等着你写,看看你比起孙家其他学童又有何分歧。你们孙家人写的东西还真是丢脸,想必李先生以预先让你们做了很多近似的时文。你今次也写如许的东西出来粘污我的眼睛,一概不取。”
便背动手慢满踱到孙淡身前,探了脖子看畴昔,却见孙淡的卷子上只写了一个“民”字。
孙浩出门的时候还朝孙淡挤了挤眼睛,表示他抓紧时候。
天已经大亮,孺子试固然是科举测验的第一关,可对有些学童来讲难度也大。考场逐步两级分化,能过关的大多在一个时候内交卷。残剩的歪瓜裂枣则咬着笔头,坐在考场内苦苦思考。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