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副凯旋将帅的神情[第1页/共3页]
高拱沉吟道:“谷中虚……他是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又做过山西潞安兵备道,在浙江巡抚任上批示剿倭,在湖广巡抚任上招安流寇,经历倒是合适。如何,他巡抚贵乡时口碑不错?”
“大同尤其兵家必争之地,三面对边,东连上谷,南达并垣,西界黄河,北控戈壁,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张居正说,“是以大同巡抚,亦当得人,时下这个李秋,我看分歧适。我意,大同巡抚与辽东巡抚互换。调方逢时巡抚大同,李秋巡抚辽东。”
高拱看出来了,皇上不肯他与科道争论,遂持续陈奏:“臣又思之,养才虽足以备用,然奖惩不明,何故尽人力?体恤不周,何故尽民气?故臣又拟奖惩办法多少,倶载于疏中,不再渎扰圣听。”他又躬身一揖,“臣受皇上眷任,誓图报称,见得边事废弛,必须得人乃可振起,而用人不得其道如此,若今不为之改制革新,恐因循愈久愈难清算,故特为我皇长进言,以济目前之急;预为储养,以备他日之用。安攘之计,或莫先于此。伏望圣明裁断,不堪幸甚!”
张居正像是明白了高拱的企图,道:“玄翁是说,把三边总督王崇古调任宣大总督?”
高拱笑着说:“我知叔大有人选,且知人选为谁。”说着,他伸出食指往茶盏里悄悄一沾,顺手在几案上写下了一个名字。
高拱做了一个请入坐的手势,和张居正一同隔几而坐,喝了口茶,边放茶盏边道:“南京兵部侍郎李迁调两广总督;陈其学调南京兵部侍郎;王崇古调宣大总督。叔大觉得如何?”
“臣觉得,储养兵事之官,当自兵部司属始。”高拱持续说,“兵部之官,从提拔时就该当高标准,以有智谋才力者充之,并使其专官于此,闻军旅之务,习兵事之学,不复他迁。同时,要建立特别升迁之制:边方兵备道出缺,即以兵部司属补;边方巡抚出缺,即以边方兵备道补;边方总督出缺,即以边方巡抚补;而总督与在部侍郎时出时入,以候兵部尚书之缺。”
“嗯,也好!方逢时才略明练,与王崇古又有同年之谊,不失合适人选。”高拱附和说。
“方逢时乃玄翁同年,居正同亲,便于相同。”张居正笑道。
“一部两侍郎,乃祖制,岂可擅变!”温纯大声抗议道。
皇上佯装没有听到,欢畅地说:“嗯,高先生说的是,如此,则兵事得人,边务有济!”
“陈其学老成慎重,只知袭故套,不敢越雷池一步,合适存翁的胃口。”张居正苦笑说。隆庆二年因石州沦陷,宣大总督王之诰回籍听勘,徐阶发起起用陈其学接任。
高拱缓缓道:“臣有《议处本兵及边方督抚兵备之臣以裨安攘大计疏》一道,今将方法,面陈皇上。”不等皇上回应,就说开了,语速不知不觉加快了,“二三十年来,边关多事,调剂难堪,兵部之任尤重。可臣亲眼所睹,总督每遇员缺,惶惑求索,不得其人,莫非真是国度乏才?非也!实因无储养之道而至!”他顿了顿,俄然提大声了调道,“兵乃专门之学,非大家皆能者。若用非其才,固不能济事,若养之不素,虽有其才,犹无济于事。可兵部官员,却与他部无别,不择其人,泛然以用,今将他官调兵部,明将兵部之官迁他处,人无固志,视为传舍,不肯用心于所职,如此,非惟无以备他日之用,而目下履职,亦有不当者矣!”
张居正道:“玄翁可谓远虑。”
请收藏本站:m.kuxso.com